随着云时代到来,不少企业选择使用公有云协助服务,然而,“鸡蛋不能放在同个蓝子裡”这道理我们都听过,企业营运资料单放于公有云,就可以高枕无忧吗?
云端服务标榜的 99% 可用性可能无法尽信
许多人以为云端服务供应商通常是国际大厂,其服务稳定度就无须担忧,事实却不是这样。回顾 2019 上半年曾发生 Google 服务无预警故障,Gmail 和 Google Drive 都中招,受影响用户遍及全球,故障时间长达 4 小时多才被修复,透过电邮作为客户沟通平台的企业用户,可能就在此期间失去重要订单,营收损失难以估量。此外,像 Amazon、Google 等拥有众多用户资料的服务,往往是骇客首要攻击目标,2018 年就曾传出备份方桉供应商 Veeam 存放在 S3 上的 MongoDB 公开资料库、含有约 200GB 超过 4.4 亿笔的客户资料遭骇客入侵,假使骇客藉此勒索赎金,后果将不堪设想。
防“人”之心不可无,云端服务遭遇人为删除仍无法弥补
通常资料都是需要使用时,才知其可贵。公有云服务的资料保存规定,本应提升空间使用效率,事实上却可能成为企业对资料掌握的漏洞。以 Google Drive 为例,删除资料预设保存期为 25 天,意即无论是人为误删或离职员工恶意删除,期限后资料将永久删除,即便事后提起法律诉讼,也无法追回遗失资料。
公有云服务政策不可预测,考验使用者临时应变能力
另外,一旦使用公有云服务,即视同用家 100% 同意其使用规范与处置权,例如服务供应商调涨储存方桉,且限期搬移资料否则将全数删除,公司 IT 只能屈服在期限内将云端资料搬移至他处。去年更传出 Google 单方面判断用户储存资料存在可疑活动,迳行将所有服务关闭的事件,儘管该用家寄出紧急验证表格 20 分钟内恢复服务,但仍缺失了一小时的资料空白,除了造成不可预期的营收折损,事发当下 Google 并未提供即时的客服渠道,造成用户无法在第一时间直接联繫处理,也在网路论坛 Reddit 与 Hackernews 引发热议。
意外来临总是出奇不意,儘管公有云服务便利性对企业十分吸引,仍存在种种问题可能影响公司营运,在不愿用自家资料安危作为赌注的情形下,当务之急便是做好事前备份。
企业备份方案选择原则
1. 是否支援现使用公有云服务
首先当然需确认备份方桉是否支援企业正在使用的公有云服务与版本,以微软 Office 365 来说,最常见的方桉便分成商业版、企业版、教育版以及线上版 Exchange;对于另一大厂 Google 的 G Suite 用家,如果现正使用多种服务如我的云端硬碟、小组云端硬碟、邮件、联络人资讯等功能,也需注意备份方桉是否涵盖所有服务资料,以免遗漏备份。
2. 备份效率与成本高度相关
成长型企业常为求方便使用公有云服务,但是备份方桉却不建议大家贪求一时便利选择免费的备份软体。原因是小编观察多数免费备份软体仅提供“完整备份”功能,备份所需的储存空间仍需要用家另外设置,也就是说,储存空间与成本会随备份版本倍增,为企业带来不小开销。因此在选购备份方桉时,应留意此方桉的备份效率与资源使用是否符合需求,例如备份功能是否支援去重複化技术,以提升储存空间使用效率、或是备份任务是否消耗过多频宽,因而造成额外支出等等。
3. 善用自动化系统,降低人为疏忽可能,且须考量未来需求
多数企业 IT 人员可能没有太多时间处理备份资料,笔者建议选择可自动化执行备份的解决方桉,只需预先设定好备份规则,便可将备份任务完全自动化,以 NAS 大厂 Synology 推出的免授权备份方桉 Active Backup for Office 365 为例,其备份规则可设定连续备份或排程备份,IT 可视需求调整,除了节省人力管理成本,也可避免人为疏忽。
还有一点不可忽视--通常营运数据会随着组织成长逐渐增加,因此,备份方桉除了容纳当前资料量,亦须考量资料成长率以及备份方桉是否可以客制化扩充容量,对企业才是长久之计!
对于许多中小企,管理分散在公有云资料的备份任务是一大挑战,不过市面上已有厂商针对这类型溷合式资料储存环境推出商用备份方桉,相信只要掌握以上三大要点,便可选择出最适合的备份方桉。最后小编亦要提醒大家:“3-2-1 备份原则”应该落实在所有资料上,除了企业本地伺服器的重要资料,也别忘了公有云服务上的资料同样有遗失风险,还是尽早备份才能永绝后患!